現實版《捉智雙雄》 安永查數專家「食腦」破案

職場

發布時間: 2015/06/12 15:10

最後更新: 2016/08/12 21:39

分享:

分享:

安永詐騙審查及糾紛協調服務(FIDS)合夥人余文謙,領導的團隊目前在大中華擁有近180人,當中駐港者有50人,團隊規模暫時領先。團隊成員來自五湖四海,有來自執法機關、法律界、會計界、IT及統計界。

四大愈來愈看重商業犯罪調查,過去兩年每年最少增加2成人手。

他指市場查數需求很大,預期未來數年安永FIDS團隊人數都會呈雙位數增長。「2016財年亞太區計劃增聘4成人手。」

余文謙笑說,在ICAC工作7、8年,等如他在查數行頭的「大半世」,但由紀律部隊轉投商業機構,查數經歷與造假手法都很不同。以前查案要逐張紙揭,現在講電子紀錄,所以團隊中也需要數學、統計及大數據人才。

安永詐騙審查及糾紛協調服務(FIDS)合夥人余文謙指,現時的商業騙案已升級到跨境貿易,及利用社交媒體通訊。(資料圖片)

紀律部隊查數,直接受命於上司,執行力度很嚴謹,機動性很強。哪怕是出動3、4隊人的小型活動,還是逾100隊的大型行動,執行力度都無差異。

曾參與舞影行動、白狼行動的余文謙指:「我們有Morning Operation,可以調動100多隊人馬,散布港九角落,晨早同一時間入屋搜查。」

根據防止賄賂條例,廉署調查員的查案權限亦很高。余文謙說:

只要拿着法庭搜令,去任何電訊機構及銀行,甚麼通訊及交易紀錄都可拿到。個人電話、地址、車牌、買樓及租住紀錄、信用卡紀錄亦手到拿來。電話通訊紀錄加上金錢交易,就是強有力證據!

不過轉投商業機構後,情況逆轉,律師事務所調查員顯然拿不到個人電話及通訊紀錄,遑論現時私隱條例較以前更嚴謹。

本土騙案 升級跨境洗錢

調查難度增加,而騙徒卻愈來愈聰明,余文謙說:

1990年代尾到千禧年頭,很多公司利用假L/C(信用狀)做假交易,煲大年度業績。現在案件已升級到跨境貿易,及利用社交媒體通訊。

覷準銀行不會細查貨物的真假有無,曾有上市公司透過母公司發假L/C,子公司套現,轉手過數給母公司。母公司如同無本生利,只是付出區區幾千元手續費與利息,就套現一張舉例300萬美金的L/C,寫入公司盤數,滾大「銷售額」及「帳面營收」。余文謙指這樣做背後原因很多:「可能是要充撑業績,撑住股價,跟銀行再融資。」尤其是子公司也已上市,兩盤數俱假。

進入21世紀,假L/C仍然被利用,余文謙笑言就像寶藥黨仍得手一樣,只是詐騙手法高明了。

以前多數涉及本土港資企業,或者幾個商界老友相互開假L/C套現買樓等簡單案件。現在已升級為全球監管機構最關注的跨境貿易,愈玩愈複雜。

舉例,美企向墨西哥進貨,又由墨西哥倒運去中東,最後運來港,當中隨時涉及到4、5個單位及多張L/C及提貨單。又如:美國常以賣舊車去哥倫比亞做掩飾,若給海關逮到,他們就隨便找一堆舊車指其價值幾千萬,有順便利用VAT省稅騙一筆,也有純粹為騙VAT者。

總之一涉及跨境,就令追討大費氣力,提高了調查機關執法難度。若買賣涉及上述受制裁國家,銀行也有風險被視作使錢一分子,可罰10億以上美金,比起輸一張幾百萬美金的L/C慘得多。

「食腦」團隊 數字尋欺詐端倪

FIDS(詐騙審查及糾紛協調服務)絕對是一個食腦的行業。余文謙說,即使面對已證實的商業詐騙,法證會計組(Forensic Accounting)仍須重塑成盤數,確認假數資金來源、走動,及有否影響財務報表。

他做過一單銀行內部嚴重欺詐案,幾位員工涉嫌成立了數十個假帳戶,將錢轉來轉去,最終流出街外幾間假公司,銀行雖已報警,但法證10人小組仍默默耕耘了1個月。

我們沒有出街拉人,只是透過數據分析、對照外部資訊,查看公司法例、Google資料,對照是否真公司,絞盡腦汁在近400個帳戶中剔除了幾十個鐵定虛構的帳戶,還原了3年來的真實帳目。

這支「食腦」團隊大多為註冊會計師及IT人,具銀行法律及合規部經驗者,可助銀行客戶建立AML(反洗錢)系統。具財務經驗,則如上述個案中的法證專家,

他們看數字不會悶到睡着,反為可在厚厚的年報中看到魔鬼細節,單是P&L年度轉變一項,已足可窺見欺詐端倪。

科技創新 造就騙徒「進步」

余文謙過往在ICAC主力查港企犯罪,他說:

當時未有iPhone,互聯網未普及,阿里巴巴未上市,騙徒才能用一張單,利用紐倫港三地時差玩交易呃錢。

現在騙案多涉跨境貿易,查數講電子紀錄,如分析SWIFT(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)大數據。渠道多了,風險自然大了,例如:

1. Online banking(網上銀行)

2. P2P金融網上借貸

3. 第三方支付。

網購平台開戶簡便,不像銀行KYC(Know Your Client)查問仔細,故可被利用作洗錢平台,買家賣家身份隨時可轉換,好大風險會被利用作假交易。

余文謙指:

一有新交易渠道出現,就有新風險,這是個永遠的矛盾。像阿里日日都膨脹得那麼快,總有空罅可能會被不法分子利用。

(節錄)

全文刊於《經濟日報》

撰文 : 梁穎勤 香港經濟日報記者